“不要对老人带孩子要求太高”是一个真理

先来讲一个我朋友C小姐和她婆婆的真实故事。

C小姐产假上班后,一直都是婆婆帮她带孩子。平时,婆媳俩因为育儿理念、生活习惯的不同,多少会有些小摩擦,但凑合着也就一步步过来了。直到孩子1岁多,一次枸杞事件让C小姐体验了真正的无力感。婆婆那段时间开始吃枸杞养生,每天一小把干嚼,自己吃的时候就顺便给孙子也喂一小把。C小姐偶然听孩子说起,很吃惊,找婆婆沟通,说孩子太小,不能吃枸杞这种大补的东西,会损伤一个婴儿的体质。但婆婆很坚持,反驳说每天就吃几粒,没必要大惊小怪,而且枸杞对身体好。C小姐无奈、生气、忐忑、着急,她拼命劝,但婆婆还是等到她上班后,继续喂孩子吃。直到有一天,孩子突然开始狂流鼻血,止也止不住,只好大半夜跑去医院。临出门前,C小姐对丈夫说,能不能让婆婆也跟着去医院,让医生告诉婆婆科学的解释。医生诊断证明,正是枸杞惹的祸,婆婆在旁边也认真听了医生的“警告”。至此,枸杞事件才告一段落。

许多请老人来带孩子的父母,都体会过C小姐当年的那种心情——无奈、生气、忐忑、着急。这种心情,也是中国父母和中国家庭特有的,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受传统、经济、社会保障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进入了“隔代养育”的模式,年轻父母与老人之间因为育儿而产生矛盾也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不要对老人带孩子要求太高”是一个真理

这种矛盾通常在两个阶段会最尖锐、最明显。一个阶段是孩子刚出生的一年两年内。婴儿期的麻烦事太多,喂奶、洗澡、哄睡、生病、做辅食、学走路、说话,每件事都是大事,矛盾就会集中爆发。新手父母是照着书本来,老人是按着经验来,于是,各种鸡毛蒜皮就来了。要不要给婴儿睡枕头,是不是非要母乳喂养不可,是多穿一件还是少穿一件,生病了是不是要立马吃药,做辅食是不是要变着花样地科学操作,对孩子是该宠着点还是严格点……

另一个阶段是孩子上小学前后。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以学习为重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而老人往往很难完成监督和习惯养成的任务。比如,老人爱看电视,是很多父母的槽点,孩子放学后也跟着看,或者,孩子看动画片和玩手机,老人管也不住。我就见过不止一个家庭因为老人爱看电视影响孩子学习,而做出重大改变,比如单独给老人租房子,或者妈妈干脆辞职,自己在家盯孩子。


每当这时候,我们就会好羡慕那些老人极其给力的家庭。的确,有的老人是真的抵得上一个全职妈妈,孩子的吃喝拉撒照顾得好,孩子的学习能监督,家长与学校的沟通能完成,性格还乐观开朗。有这样老人坐镇的家庭,父母往往能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能够从容、顺利地规划和推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我就见到过这样的老人。我儿子一位同学的姥姥,几乎就是全面手。这个瘦瘦的、穿着得体大方、打扮利落的老太太每天负责孩子接送,包括各种课后兴趣班,她和其他家长毫无违和感地交谈,永远脸上笑意盈盈;家长会和开放日上姥姥很是活跃,兴奋地拿手机拍下孩子上课、睡觉的地方,告诉其他家长她知道的各种信息;孩子的作业是由她监督完成,然后上传到家长群里,如果遇到英语作业,这位姥姥会问老师该怎么读、怎么写;她与老师的沟通总是及时、到位,学校的各种活动她都享受其中,感恩节的一份礼物,她会激动地晒到群里,孩子的一个小进步她也欣喜地分享;尤其是每次接孩子时,她看到孩子时的那种表情,真是太有爱了。这个姥姥没有把带孩子当任务,而是成了自己生活的一种乐趣,和孩子在一起体验新鲜的事物,通过孩子和社会保持了一种特殊的链接,不被时代所淘汰,像年轻人一样兴奋、有活力。

而这仅限于羡慕,千万不要拿自家的老人和别人去比。每一个家庭都没有可比性。我在带两个孩子的几年中,以数不清的纠结和波折总结出一个道理,每个人手里的牌是不同的,抱怨自己手里的牌不好,一点意义也没有,你唯一要想的就是怎么去打自己这副牌,打到一个相对合格的程度即可。更不要说你手里全是烂牌,没法打,连孩子都能生下,连孩子都能养,就说明牌不会烂到哪儿,缺的是出牌的勇气和智慧。

你手里的牌包括你的经济条件、工作情况、个人身体状况、夫妻关系,当然,还有帮你带孩子的老人是什么状况。解决老人带孩子出现的问题,应该把它放入到你的整副牌里去看,任何一张牌都与老人这张牌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权衡再三,发现还是只能由老人来主带,那就放低要求,你的心态就会平和许多。

“不要对老人带孩子要求太高”是一个真理

再说回那位C小姐。她当年给我讲完枸杞的奇葩事件后,叹了口气说,“其实,婆婆能来帮我带孩子已经很不错了,起码我就能出来工作了。对老人不能有那么高的要求。”当时,我们坐在出租车里,在弥漫着雾气的北京冬夜驶过高速,只有微弱的路灯依稀可见。我突茫然地看着窗外,似乎这个时代的每一个年轻父母都像是穿越黑夜的行者,背负太多的东西,能有那么几个人、几件事能为你照见前路,哪怕只是微薄之力、微弱之光,至少你还能继续前行,就应该心存感恩了。


当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加入了老人后,其实就是一个小有规模的组织了,不再是原来只有两个人的夫妻店。这个组织需要管理者,决定这个组织的分工,最大程度地影响组织内的关系和氛围,爸爸或妈妈应当充当这个角色。老人只是执行者,他不应越俎代庖代你管理和决定,你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他可以和你完全一致,圆满完成任务。这与我们在工作单位是相通的道理,不是每个执行者都明确自己的位置,不是每个执行者都能领会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也不是管理者每次都对,也不是每个管理者都能顾全大局,化解危机。

老人只是帮你“带”孩子,也就是照顾孩子,看孩子,他不负责教育,教育是父母的职责,不要想着偷懒,也不应该偷懒。所以,在这个组织里,父母既是管理者,同时也是第一执行者,老人只是第二梯队,这不以谁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长短而论,是以谁对孩子的影响力更大而论。如果你发现老人和你的教育理念相去甚远,而孩子已经被老人影响,那要先从自身找原因,从亲子关系找原因,而非一股脑地把责任推到老人身上。

我们与老人经历的时代不同,我们各有各的逻辑,各有各的执着,要不偏不倚地行驶在同一轨道上,谈何容易。降低对老人的要求,意味着你可能要在姿态上妥协,在争执中退让,甚至可能要牺牲一部分孩子的利益,只要这个利益不是根本性的、致命的,在你承受范围内的,我认为是可以牺牲的。

“不要对老人带孩子要求太高”是一个真理

与老人相处要有技巧,当面多鼓励,私下多沟通

当然,如果你觉得标准已经降到不能再低,还是无法与老人达成一致时,那就不要勉强维持现状,可能就要壮士断腕了,辞职或者请保姆。很多的纠结来自于父母不想牺牲自己更多的东西,又想把一个权宜之计变身成完美计划,可惜,你不是导演,老人也不是你生活中的演员。老人牺牲了自己的生活,来配合你的人生,这本就是分外之事,事与愿违、不甚满意很正常,如果心满意足,那是意外的惊喜,是你的运气。

“不要对老人带孩子要求太高”是一个真理

有时真羡慕以前,很多孩子都是在祖辈呵护下健康成长的

我很喜欢亲子婚恋专家林文采,常常会读她的一些文字。她曾经这样描述自己,因为对物质的要求低,所以衣着朴素,由此免去了很多这方面的困扰;因为对他人的要求低,从不报什么高期望,所以也少了很多人际间的困扰。而从这些方面节约下来的精力和时间,她可以用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去做她认为更重要的事情。记得当时看到这段文字时,我有种豁然醒悟的感觉,对任何人的过高期望,都是对自己的负累。放低对老人的要求,你可能会减少一些困扰,头脑就能更清晰,对老人的付出会有更客观的评价;把烦恼、纠结、斗争的精力从这里节省下来,用在夫妻关系的经营上,用在与孩子关系的建立上。毕竟,只有夫妻关系融洽,亲子关系牢固良好,旁的问题才会有解药。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