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荒芜的月球上种出第一颗植物嫩芽,为月球基地提供基础

嫦娥四号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由重庆大学牵头。1月15日,重庆大学副校长、科普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和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重庆大学先进科技研究院院长谢更新在重庆市政府举行的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的相关情况。

刘汉龙介绍,科普是本次载荷项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使命。项目团队通过研究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强辐射、自然光照条件下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状态,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

据悉,嫦娥四号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搭载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均放置于密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内。截至试验结束前,未从传回数据中观测到其它生物生长状况。

本次载荷项目由结构模块、热控模块、控制模块、导光模块、生物模块等组成。而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则由特殊的铝合金材料制成,直径173毫米,高198.3毫米,内部除了6种生物,还有18毫升水,和土壤、空气、热控以及两个记录生物生长状态的相机,总重量为2.608公斤。生物生长空间为1升左右。

首次登上月球背面的幸运儿

这次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中,有六种生物被选为了首次登上月球背面的幸运儿。

为什么选择这六种生物?物种筛选有什么具体要求?对此,刘汉龙做出了介绍。

刘汉龙表示,载荷项目的生物物种筛选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看似简单的6种生物,最终能成为首次登上月球背面的幸运儿却经历了上百次物种筛选和无数次生物实验。"因为"罐子"里资源有限,要求里面的动植物不能占用过多空间。哪些"旅客"能登上月球,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