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他邻居之间的暖人故事

毛主席与他邻居之间的暖人故事

◆1959年毛泽东与乡亲们亲切交谈。

文/梁贤之

凡是到韶山毛泽东旧居的游人,都会发现在旧居周围还有几户农舍。这里曾住着毛泽东的邻人。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既指邻居间一种相互帮扶,也指邻里长期生活在一起,由此产生了真挚的情感。毛泽东与他的邻居亦感情笃深,多年后仍念念不忘。

对门对户的邻居李南华

毛泽东旧居上屋场右侧那栋矮小的茅草房子,就是毛泽东当年邻居住的地方,户主叫李南华。李南华是个身材瘦小的农民,没有文化,但很勤劳,算是个作田的里手。由于家里耕地面积很少,粮食总不够吃,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那时,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既是农民,也是小商人,做些贩卖猪牛和谷米的生意,忙不过来,家里的15亩水田无法全部耕种,便租给邻居李南华两亩地。但是农忙时节仍然要雇短工,李南华耕作技术好,为人本分,做工卖力,又对门对户,自然成为毛家最合适的雇工。

毛泽东读了7年私塾后,未去湘乡东山学堂读书之前,在家辍学几年,他同其他的农家孩子一样,下地劳动,农忙的时候,几乎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样与雇工李南华成了田间劳动的伙伴。李南华很喜欢毛泽东聪明好学,正直善良,手把手教他农活技术,毛泽东俏皮地叫李南华为“师傅”,虽然他们之间有20岁的年龄差距,但相处很融洽。

李南华家里人口多,生活相当困难,经常无米下锅。心地善良、同情弱者的毛泽东同母亲商量,常送些米接济这位邻居。看到李南华家中的窘迫,这引起少年毛泽东的深深思考:李南华一年到头,如同做牛做马,为什么总是吃不饱、穿不暖呢?不就是他家没有土地耕种吗?他种田那么里手,为什么反而没有地呢?……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少年毛泽东发现了一个根本问题:农民之所以穷,就是因为没有土地可种。他开始研究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寻求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

毛泽东称李南华为“二叔”,常常给予关心和同情。有一年,湘潭地方四十天没下过大雨,水田都开坼了,接着又遇虫灾。李南华租种毛家的两亩田,收成不好,几乎比往年减产一半。李南华交租的确有困难,他鼓起勇气找邻居毛顺生,嗫嚅了好一阵,才说清请求减去一半租谷。毛顺生不同意减半,勉强答应减掉一点,李南华无可奈何,只得摇头叹息走了。

毛泽东见此情景,深深地表示同情,但又不敢顶撞父亲。翌日,毛顺生外出做贩牛生意,临出门时吩咐儿子去李南华家催收租谷。父命难违,毛泽东只在这位邻居家坐了一会儿,见其家境艰难,一个字也没提交租的事。回家后毛泽东对母亲说:“二叔家喝的是稀粥,好可怜的,哪有谷子交租呢?我看不要他交算了。”

母亲文七妹是个十分善良的农家女人,见儿子小小年纪有如此仁慈之心,自是高兴,但她知道丈夫管家甚严,不想个办法是不行的。于是母子俩动了一番脑筋,实施了“瞒天过海”之计。文七妹悄悄打开谷仓,让毛泽东跳了进去,用耙子将四周的谷子往中间堆,乍一看,谷子增高了,视觉上的误差骗过了精明的当家人。

傍黑时分,毛顺生做完生意赶回家,才吃过晚饭,便问儿子李家的租谷交了没有?

毛泽东眨眨大眼睛,赶忙回答:“交了呀,全都进了谷仓。”

毛顺生心里喜滋滋的,夸奖儿子办事能干,他不晓得谷子的成色怎样,立即打开谷仓,见谷子堆高了,顺手抓了一把谷子放在左手掌里,用嘴一吹,接着咬了几粒谷子,满意地说道:“谷子搧得干净,晒得也硬,不错!”

李南华后来知道是毛泽东使他免去了两亩田的租谷,生活的压力减轻了许多,很感激毛泽东。

后来,毛顺生想让儿子跟着他走经商这条路,叫毛泽东去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但毛泽东的志趣不在经商,而渴望到“中西合璧”的湘乡东山学堂去读书。在族兄兼塾师毛宇居和大表兄文运昌的支持下,他进入了东山学堂。寒暑假回家,他总要到李南华家里坐坐,问这问那。1911年冬天,毛泽东离开东山学堂到长沙一师读书,以后又东奔西走从事革命活动,不常回家。每当回家过春节,他都要去看望李南华。此时,李南华已年届五十,家里仍然很穷,这更坚定了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的决心。

1921年春节,毛泽东同杨开慧及毛泽覃回家过年,此时毛泽东的父母已于先年相继去世,他长年在外,家事全靠毛泽民操持。李南华出于乡谊,也为回报毛泽东对他的友好感情,竭尽所能,帮助毛泽民治理丧事,招待宾客,毛泽东听后十分感动。

由于家庭迭遭变故,丧事开销大,毛泽民不得不说出家中的经济窘境。毛泽东身上也没带钱,见此情景,他决定去找湘乡的萧三借些钱过年。萧三是毛泽东在省立一师的同学,家里比较富裕,与毛泽东的关系很亲密,于是他写了一封信,请李南华帮忙,代他去跑一趟湘乡。

天已擦黑,李南华从湘乡赶了回来,将借到的50元银元交给毛泽东。当毛泽东得知李南华一家老少连过年买肉的钱都毫无着落,便毫不犹豫地从借来的钱中匀出20元给李南华。李南华当然知道毛泽东的钱也是借来的,说什么也不要,毛泽东硬把20元钱塞到李南华的手里,动情地说:“二叔,我们借了这30元,能过年了。而你家里什么也没有,俗话说‘大人盼莳田,小孩盼过年’,你家几个小孩,早就盼着过年哩,不要使他们失望呵!”

李南华听了,感动得泪水涮涮直流,但他坚持要写个借据,日后想法归还。

毛泽东伸手一拦,笑着说:“二叔,立字为据就见外了,我们两家对门对户,有难处要互相帮助,这钱就放心用吧,莫讲还不还的事。”在当时20元银元是不少的数目,李南华劳动一年也未必能够赚到。这使他不仅买回鱼肉等年货,还买回了粮食,这年的春节过得比哪年都热闹,而且顺利地度过了春荒。

正月初八晚上毛泽东兄弟妯娌围炉烤火,毛泽东劝毛泽民也和自己一起,来干一番改造中国这个前人所没有干过的大事业。毛泽民很敬佩这位大哥,欣然同意。毛泽东又问弟媳王淑兰(毛泽民妻子)愿不愿意跟着去?王淑兰眼下是上屋场唯一的女主人,她的意见至关重要。王淑兰相信大哥的话不会错的,但她担心田地会荒芜,房子不住人,也会破败。毛泽东说:田让给家里穷、又会种田的人去种,房屋也让给没有房子的人去住,至于别的东西,该送的就送人。于是没过几天,毛泽东兄弟把过年剩的熏鱼腊肉送给了邻居李南华,房子托他照管,田也送给了李南华等一些没有田种的农民去种,这使李南华同韶山的乡亲们弄不懂,直到多年后才明白过来。

毛主席与他邻居之间的暖人故事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在邻居李南华儿子李文贵家中和群众亲切交谈。

1925年隆冬,毛泽东抱病从上海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夫人杨开慧及儿子岸英、岸青同行。杨开慧协助毛泽东办农民夜校,搞调查,并建立韶山党支部。李南华深知毛泽东夫妇在干着一件前人没有干过的大事业,他很快报名加入农会,在农民夜校听课。由于与毛家对门对户,他感到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一旦发现有陌生人进村,他就跟踪监视,如遇可疑的人,他立即给毛泽东发出信号。一天夜里,毛泽东在韶山脚下的毛鉴公祠给农会演讲。忽然,一阵紧急的脚步声传来,只见李南华一头闯进屋里,惊慌地报告军阀赵恒惕派了一个连的士兵深夜奔韶山来抓捕毛泽东。由于李南华及时通风报信,毛泽东同杨开慧安全地离开了韶山。实际上李南华成了毛泽东的义务警卫人员。毛泽东在韶山期间,李南华的警惕之弦绷得紧紧的,时时刻刻担心毛泽东夫妇的安危。

1928年,井冈山的红色政权区域已经出现了中国革命的曙光,然而韶山冲却笼罩着白色恐怖,国民党当局破坏了中共韶山党支部,没收了毛泽东的家产。李南华大胆奔向前,劝阻他们不要随意破坏毛泽东的房屋,匪排长吊起眼珠子,恶狠狠地训斥李南华:“你是他家什么人?与你何干!”李南华义正严词地回答:“我是邻居,亲帮亲,邻帮邻嘛!”

这天深夜,一条消息牵动着韶山冲里父老乡亲的心,原来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派了一支枪兵来韶山挖毛泽东的祖坟,企图切断“龙脉”。在毛宇居的带领下,李南华举着火把,肩扛锄头大步走在前面,同乡亲们一道,连夜来到滴水洞虎歇坪,把毛泽东的几宗祖坟铲平,将一块块墓碑挖出,埋入地下,再种上一层草皮,大雨把他们淋得像个落汤鸡,然而没有谁心里不舒了一口气。1959年毛泽东回到韶山,还对毛宇居和李南华等护坟的乡亲们表示感谢,但可惜李南华已离开了人世。

毛主席与他邻居之间的暖人故事

◆1959年在家乡看望邻居李文贵。

时隔32年之后,毛泽东回到故园韶山,在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等人的陪同下,首先来到当年对门对户的邻居李南华家的新居,刚踏进门,一位中年人热忱地迎候着他。当毛泽东得知这个中年人是李南华的儿子李文贵时,握着他的手,感慨地说:“你就是李南华二叔的儿子,我是来看望你们的。”

李文贵告诉毛泽东,他的父亲已作古多年。毛泽东一听,不由黯然神伤,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沉默一会儿,毛泽东详细询问了李南华去世的情况,又问:“你有一位叔叔,还有姑妈,他们都还健在吗?”

李文贵说:“也都不在了。”

毛泽东又一声叹息,说:“人老了总是要去世的,自然规律嘛,没办法啊!”

这时,快到中午了,尽管毛泽东谈兴正浓,随行人员还是轻声提醒他,他才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位邻居的后代。

下屋场的近邻邹普勋

紧靠毛泽东旧居上屋场有个村子叫下屋场,下屋场住着一位饱读诗书的私塾先生叫邹春培。邹家是毛泽东家的近邻,邹春培有个儿子叫邹普勋,字润民,小名亨二,长得黑溜溜的,也不大讲究干净,又很调皮,因此得了“皮蛋”这个绰号。他与毛泽东的年龄差不多,一道在邹春培门下启蒙。他们既是近邻,又是同窗,自小很投缘,常在河边一前一后放牛,或拿着砍刀相约去山上砍柴。有时躲猫猫、打叉叉;有时采野果,摘板栗,坐在地上共同分享。当然他们也有拳打脚踢的时候,但那是为了好玩,并不当真。

建国之始,毛泽东集党务政务于一身,日理万机,但他也像常人一样,免不了思念家乡亲朋故旧。为了排遣乡愁和了解乡间情况,邀堂弟毛泽连等人赴京叙谈。在拉家常时,毛泽东问毛泽连晓不晓得“皮蛋”?毛泽连与邹普勋相差21岁,自然不知道他儿时的绰号,误以为当了主席的三哥想吃皮蛋,北京城里没有湖南湘潭的皮蛋卖,要乡间兄弟送一些来,便高兴地说:“皮蛋在我们乡里极为普通,我娘每年都要做的,下次我给您带一篮子来。”

毛泽东知道他误会了,哈哈大笑道:“不是吃的皮蛋嘛,是下屋场亨二哥呀!”毛泽连是知道邹普勋的小名叫亨二,顿时恍然大悟。

毛主席与他邻居之间的暖人故事

◆毛泽东与师友在中南海留影。左起:邹普勋、李潄清、毛泽东、张干、罗元鲲。

接下来,毛泽东念旧情深,详细询问了邹普勋的身体状况、家庭生活以及经济收入等方面的事。当他听毛泽连说,邹普勋经常生病,劳力不强,又不会做生意,日子过得困难时,毛泽东脱口问道:“你这次来北京,他晓得吗?”

“解放军同志接我,我立刻动身了,没有来得及告诉他。”

“唉!”毛泽东叹息一声,“下次一定要叫他来,去医院治治病,几十年没见过面了,我好想念他哩!”

毛泽连从北京回来,忙找到邹普勋,转达毛泽东对他的问候,还说要邀请他去北京作客。邹普勋想到身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还念念不忘儿时的伙伴,如此重情重义,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立即铺纸磨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除了深表感谢外,同时介绍了家乡和个人的生活情况。他真情地说,他也很想念毛泽东,但由于自己长年患病,经济窘迫,暂时不能去看他。

毛泽东很为邹普勋担忧,于1950年5月15日给毛宇居写信说:“乡间情形,尚望随时示知,邹普勋兄如十分困难,病情又重,如兄手中宽裕,请酌情接济若干,容后由弟归还。”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给邹普勋写了信:

普勋兄:

五月七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贵体渐愈,甚慰。

尚望好生保养,你家里人口多少,生活困难至何种程度,你自己还能劳动否,便时尚望告我,此祝

健康

毛泽东

一九五O年五月十五日

1950年5月,毛泽连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告知他韶山旱情严重,春耕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许多农民家里没有粮食吃,日子难过。毛泽东阅信后焦虑不安,但又实在忙不过来,只得叫大儿子毛岸英代他去韶山看望父老乡亲和了解实际情况。行前,毛泽东吩咐儿子要去看望邹普勋和李南华两位邻居。

毛岸英走到上屋场,禾场上挤满了一群男女老少,围着他问这问那,闻讯赶来的邹普勋拉着毛岸英的手说:“岸英,离别韶山二十几年了,好伢子,长得高高大大的,活像你爸爸。”

邹普勋6岁的小儿子衣着破烂,脸上脏兮兮的,挤到客人的身边看热闹。邹普勋有点不好意思,瞪着眼,呶着嘴,示意孩子走开。毛岸英发现了,却亲切抱起孩子,掏出5万元(旧币)钱给他买糖吃。

1952年8月,毛泽东再次托毛泽连捎信,邀邹普勋去北京叙旧。9月中旬,邹普勋带病与李潄清(毛泽东幼时塾师)及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校长张干、历史教员罗元鲲结伴于9月21日到京。过了几天,毛泽东便把客人接到中南海,迎进客厅,一一握手问好。席间,毛泽东或许是太高兴了,拍着邹普勋的肩膀,忘情地对张干几位老先生说:“你们一定不知道,我的这位童年伙伴有个绰号,叫‘皮蛋’,皮蛋外表上不怎么好看,吃起来味道很不错。他就是这么个人,农家孩子老实巴交,心里头可好哩!”

毛泽东幽默风趣,让几位老先生笑得前仰后合。

在京期间,毛泽东派人陪同邹普勋等一行游览了故宫、天坛、长城等名胜古迹,又让邹普勋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开了药方。离京前一天晚上,毛泽东送给邹普勋6瓶红葡萄酒,18公斤苹果,200万元(旧币),另外还送了一瓶鹿茸精。毛泽东是个极细致的人,耐心告诉邹普勋这种补药的吃法。邹普勋坚持要毛泽东自己吃,要管这么大个国家,太操心了,毛泽东说:“这种东西我从来都不用,你身体虚弱,需要它。”

临行时,毛泽东又一次问邹普勋还有没有要办的事?邹普勋想了想,见毛泽东情真意切,说起家乡有个忘年交叫唐熙存,小青年人厚道,爱学习,帮他在书店里买了一本《社会发展简史》,作为这次出远门带给他的礼物,想请毛泽东在这书上写个字。

毛泽东笑着说:“鼓励青年努力学习,这是好事,但你自己也会写字,为何要我写呢?”

一旁的李潄清打趣道:“普勋的意思,要借你的笔留下墨宝,这礼物就变得珍贵多了啰!”

毛泽东推辞不得,提笔在书的扉页上写了两行字:

邹普勋赠给唐熙存,嘱毛泽东书。

邹普勋离京回家不久,便收到毛泽东的来信:“你的病宜静养,不宜劳作,望加注意。”

1953年冬,是毛泽东60岁大寿,韶山的亲友谭熙春、毛泽连和邹普勋相约来北京为毛泽东祝寿。毛泽东对邹普勋说:“我一向不主张祝寿的,只要把工作搞好,祝寿是不会使人长寿的。亨二哥你还比我长一岁,让你来为我祝寿,讲不通。老朋友见了面,我们就来讲古吧。”

岁月如流,白驹过隙。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园韶山。第二天早晨,毛泽东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楠竹皂为父母扫墓,下山后来到韶山学校,并同师生合影留念。然后再看旧居和邻居。当他来到下屋场邹普勋家,想进去看望老朋友,毛继生说:“亨二阿公不在了!”毛泽东听了,心中蓦地一惊,喃喃说道:“他才67岁,还可以多活几年呵!”正在这时,邹普勋的两个儿子邹长卫和邹红卫立在路边,忙上前来和毛泽东见面,他们说了父亲生前的许多往事。回到招待所后,毛泽东和毛继生研究设宴招待韶山的老共产党员和当年的贫协会员、自卫队员、儿童团员、女子联合会员、烈士家属等革命老人名单时,毛泽东特意嘱咐:“亨二哥不在了,把他的两个儿子请来吧。”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转载请注明转自《党史博采》。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