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创投风投大会第五年,创新资本高地的变与不变

5月青岛,暖意融融。

“2023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即将于5月12日—13日在青岛举办。

跨越整个疫情,熬过2022年募资难和投资难双重夹击的寒冬,春天终于来了。

“从目前大会筹备阶段的气氛看,已经有点接近2019年第一届大会的感觉了”,从第一届开始就每年参会的一位企业家感叹,“五年前的气氛真的非常火爆,据说是按‘千人大会’的规模筹备,结果会议当天来了3000多位企业家,临时扩容的同时,现场安保都升级了。后来,连续三年的疫情,每年线下活动都只有百人规模,许多活动都只能在线上进行。”

“今年,‘千人大会’回来了,”他表示,“据我所知,很多朋友都已经报名,而且非常期待”。

这只是整个春天的一隅。

青岛4月26日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3503.87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高于全国、全省。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24 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110.77亿元,增长4.1%; 第三产业增加值2357.86亿元,增长5.1%。

就最能直观体现“人气恢复”的服务业数据来说,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占生产总值比重6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4%。居民消费相关服务业迅速回暖,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7%和10.5%。随着文旅和会展等行业的复苏,一季度,青岛航空旅客吞吐量393万人次,同比增长71.2%;铁路客运量533.9万人次,增长91.0%;水路客运量24万人次,增长243.3%。

产业变革之机,青睐有准备之城

与“前疫情”时代的繁荣相比,历史会踩着韵脚,但不会简单重复。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几年前就提出,整个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初期: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关联方式正在物质世界、数字世界与人类自身相融合的驱动下,发生根本性转变。

2023年,恰是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关键窗口期,一方面,全球面临“后疫情”时代货币宽松环境必须结束带来的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技术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加速迭代,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从“点状突破”到“链式创新”,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各类资源开始加速重新配置,给市场活跃人士带来的直观感受是,投资逻辑正在悄然转换:单纯“烧钱”走不通了,前些年最火的互联网平台和消费领域投资热度正在降温;“硬科技”投资愈演愈烈,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等赛道均为资本追捧的重点领域;创业门槛越来越高,做半导体的是电子工程的博士,从事医疗健康的都是医学专业博士,做IT、人工智能方向的也是博士和院士。最近三年,整个投资行业明显感觉到投科学家、投院士、投博士的比重在上升。

对创投机构的要求也水涨船高,由单纯的比拼规模、比拼金融专业能力,逐步转向“既要又要还要”,既要深入理解产业,又要能在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寻找机会,甚至还要把跨行业的不同资源整合成有益的生态,以创投机构的品牌和人脉,赋能企业,助其快速成长。

对拥有深厚工业基础和独特地缘禀赋的青岛来说,这样的变化是一个好消息,甚至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第一,当下全球货币相对过剩,优质标的极其稀缺;第二,相比消费互联网的风口,本轮产业变革是信息革命与实体产业的结合,需要更厚重的产业基础;第三,一旦资本找到合适的项目结合落地,在较长的产业周期内会较为稳定地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动能;第四,在联合国划分的41个工业门类中,中国是唯一41个门类齐全的国家,而青岛拥有其中39个工业门类,“工业之城”加上完善的基础设施、特殊的区位优势、有为的高效政府,成为青岛吸引高质量产业投资的底气。

“有为政府”成就“有效市场”

呵护有效市场,要靠有为政府。

就在上届“全球创投风投大会”前夕,青岛召开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提出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对47家首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进行授牌。

根据“青记智库”梳理,24条重点产业链可以简单概括为“7+10+7”,具体包括:

七大优势产业: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七大优势产业;

十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等十大新兴产业;

七大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会展、现代金融等七大现代服务产业。

47家首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主要是七大优势产业和十大新兴产业中的头部企业。

24条产业链的重点企业则是七大优势产业、十大新兴产业和七大现代服务业中在细分领域具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新经济潜力企业,包括39家先进制造业企业、16家现代服务业企业和15家现代金融企业,共计70家企业。


 

这117家企业可谓青岛实体经济的最强“家底”。为创投机构“点题”,提供最好的投资标的。

一年过后,政府引导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青岛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5.0%。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8.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5%。1-10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个百分点。青岛入列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第七,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做法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度,青岛有近120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0%,但投资金额比去年减少27亿。在全国范围内,投资活跃程度比2021年上升了3个位次,排在第17名。

从相关关键指标来看,在私募圈这场“城市战争”中,虽然与深圳、宁波等私募基金发达的城市相比,青岛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作为行业的“后来者”,青岛交出了一份还算不错的成绩单。

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之前,即2018年末,青岛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管理规模分别为236家、414只、640.4亿元,在全国分别位居第15位、第19位、第21位。

截至2023年3月底,分别增加到384家、2339只、1838.49亿元,位次分别跃居全国第12位(上升3位)、第9位(上升10位)、第14位(上升7位)。

此外,据中基协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完成登记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包括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私募资产配置类管理人、证券公司私募基金子公司这四类)共1.5万家,TOP15城市中南方城市占13位,北方城市仅有北京和青岛进入15强。

在新增备案基金数量方面,截至2022年底,中基协备案且正在运作的股权投资基金总计5.19万只,其中2022年新增8841只。

其中,嘉兴以超过800只的数量排名第一,青岛和深圳紧随其后,新增备案基金数量均超过550只,位居全国第二。

具体到青岛布局的基金来看,截至目前,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联合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国家队”引导基金、中金资本等央企以及前海母基金等国内知名机构累计参股设立基金137支,总规模1449亿元,其中市级政府引导基金认缴182亿元,撬动资本近8倍。

在“中国最佳科创/天使母基金”榜单中,青岛科创母基金与深圳天使母基金、苏州天使母基金、广州金控基金、重庆天使引导基金5家政府引导基金上榜。

春风又绿渤海湾

为巩固战果,继续发力,面向全球吸引创投风投高质量资本加速聚集,青岛市将于2023年5月12日—13日举办 2023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

与过去三年相比,假日的人流回来了,烧烤的人气回来了,各种展会和洽谈也回来了。

更重要的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受到更广泛响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扎实推进,青岛作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在增强;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逐步深化,青岛基于深厚工业基础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步伐在加快;经过疫情三年,经历全球供应链混乱、地缘形势紧张、通胀高企、汇率走势不可预测等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安全和稳定成为所有资本做配置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高质量的实体经济标的,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这些正是过去5年,作为北方创新资本高地的青岛所持续提供的。有什么比投资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更具有确定性的呢?

天时、地利、人和,五月青岛,不冷不热,刚刚好。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

新闻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