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 濒临破产边缘如何熬过最艰难时刻?

2015 年 4 月某天,戴威迷迷糊糊来到西五环附近的一家麦当劳,呆坐了一整天。近十名 ofo 员工的工资已发不出来,更找不到创业的方向和前景,那时的戴威遭遇人生最苦闷时刻。

为了融资,这位手持骑游项目 BP 的 90 后创业者此前已奔波数月,但每一次跟投资人聊完都是一盆冷水泼回来,不断调整还是找不到投资人认可的方向,唯一的一个口头协议,最后还被资方放了鸽子。" 连续被喷两个月,非常受伤,再有热情的创业者也会迷茫。" 回忆起那段艰难往事,戴威如此告诉腾讯科技。

团队何去何从?戴威和联合创始人张巳丁、薛鼎常常在五道口的办公室冥思苦想到半夜一两点,但依然一无所获。

想不出答案,就去骑车,尽管不知路向何处。从五道口到成府路、再到四环,戴威三人深夜里时常骑着自行车漫无目的的闲逛。" 骑的时候我们就想,马路边全都是自行车,肯定有机会,这么多人骑车,怎么才能够让他们成为我的用户呢?"

当时讨论了无数多的发现方向,都最后被自己否决,对戴威而言,这种感觉就像做数学题,隐约觉得能做出来,但就卡在关键一步,既痛苦,又有一点点的兴奋在里面。

幸运的是,经过不断地归纳总结,戴威最终明白," 骑游是一个伪需求,自行车最本质的需求还是代步出行,代步这个事儿是真需求,所以慢慢地就想到了共享的方向上去了。"

戴威解释说,如果说骑游是 want(需要),那么短途出行就是 need(需求),"I want Ferrari 却不会真买,这与 I need water 有着本质区别 "。

就这样,ofo 花了两个月彻底甩掉了骑游项目,转向了单车共享平台。在拿到天使轮投资人唯猎资本的 100 万元借款后,当年 6 月,ofo 收到了第一辆学生共享出来的单车。这是 ofo 逆袭的开始。

如今,沿着单车出行平台走得越来越远的 ofo,已经完成了高达 4.5 亿美元的 D 轮融资,与当年受尽资方责难的境况不同,ofo 的资方阵营包括了滴滴、小米、经纬中国、真格基金在内的众多明星公司和机构。

与两年前相比,戴威已经完成了从地狱到天堂的飞跃,但接下来他需要走的路还有太多。这来自于共享单车领域日益严峻的竞争态势,扩张压力、对手的步步紧逼都让这个年轻的创业者如履薄冰。

他能将曾经创造的奇迹延续下去吗?

一场起于面子的创业

戴威毫不讳言,在创立 ofo 之初,自己放不下面子。

" 那时我的心态是浮躁的,总想着别人融资了,我们也要融资,别的项目还不如我,融的钱怎么能比我还多?" 戴威感觉自己在最正确的赛道,但却怎么都火不起来。

当时 ofo 正在做长途骑游项目。觊觎着在线旅游的万亿市场,戴威与另外两名联合创始人张巳丁、薛鼎踌躇满志,筹划了环台湾岛等数个路线。尤其当拿到了唯猎资本的 100 万元天使投资后,ofo 甚至还玩起了烧补贴的游戏;结果也显而易见,ofo 没用多久就把本不多的 100 万烧的一干二净。

这便有了 2015 年上半年的那场危机。危局之下,戴威将希望放在了融资上,但投资人的冷眼相待,不仅没有拯救 ofo,反倒让戴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自我怀疑之中。

" 那时候可是 2015 年上半年,是中国 A 股的风口期,VC 圈也疯了,随便一个天使轮都能融一两千万 ",戴威苦笑说,即便这样,他也只有灰头土脸吃闭门羹的份儿。

这时的戴威,已经没有资本再和创业的同行们攀比融资金额;而生存的压力,正日益凛冽的袭来。

戴威很痛苦。直到他发现,这份痛苦很可能就来自于自己身上。

" 过去我太浮夸、太流于表面了 ",这是一次次彻夜思考后戴威得出的结论。骑游确实显得 " 高大上 ",也确实更接近当时火热的在线旅游风口,但这个需求到底多大,或者说自己的资源能否撑起这个需求,一直都没有进入向来自信的戴威思考之中。

戴威做的只有不断为拿到融资而努力。

作为北大曾经的风云人物,戴威有着自己的包袱。直到公司濒临倒闭,他才彻彻底底将这个包袱扔了。

" 直到最近我跟人聊,还是发现很多人在犯我当年的错误,在为了面子创业。" 戴威坦言,如果抓不到最底层的痛点,什么都是错的,这个心态上的变化,是戴威眼中创业两年来的最大收获。

从差点饿死到差点撑死

在想清楚需求问题后,戴威关掉了骑游项目。此时,ofo 的账面上只有 400 块钱,在拿到了唯猎资本的 100 万元借款后,共享单车出行平台的计划得以初步推进。

问题又接踵而来。虽然当年 6 月份 ofo 正式开启了单车共享业务,但由于车辆来源均来自于学生提供,到 8 月时,ofo 平台的车辆总数也不过 1000。此时戴威认为,如果继续下去,项目的想象空间依旧会十分有限。

于是,ofo 开启了单车的自采购模式,这也是当前 ofo 平台车辆的最大一部分来源。

不过,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新车采购需要自掏腰包,考虑到 ofo 依靠借钱维持的现状,如果没有外部资本进入,ofo 将很难维持。

虽然转向单车共享平台的 ofo 在模式上清晰了不少,投资人还是不看好。为了有钱买车,戴威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在当年 10 月七拼八凑地借了 500 万," 我们给出的条件是融钱之后将资金转为股份,后来我们也确实兑现了承诺 "。

不管怎样,2015 年年底的借款,还是让 ofo 如期推进了单车出行项目。靠着这笔钱,ofo 在当年终于走出了北大校门,迈向了更多中国高校。

这才有了 2016 年的故事。在 2016 年 1 月,ofo 拿到了金沙江创投的 A 轮融资,此后开启了校园市场的大规模扩张;而随着共享单车概念的日益催熟,进入下半年,迈入城市市场后的 ofo,融资速度进一步加快,从 A+ 一路刷过了 B、B+、C 轮。

ofo 不再缺钱。赶上了共享单车的风口,ofo 起飞的速度令全行业为之惊讶。但戴威却丝毫没有苦尽甘来的快感,他甚至根本没时间去高兴 ------ 对于一个大学生创业的草根班子,掉链子是常态,这让戴威一度大为头疼。

" 今天觉得车可以投产打样了,过两天又发现怎么没有风控,没有质检 ",戴威说,公司越做到大,他们才发现,公司居然还得有这些部门。" 没有,只能赶紧建,建好觉得这次终于可以了,又发现服务器有压力、打不开了要扩容,DBA 各种安全系统又得上 ......"

这是一个足以让一般人崩溃的过程。为了应对业务的高速发展,ofo 的创始人团队不得不快速自我更新。

戴威坦言,在 2016 年,几乎是每两三个月就会自我蜕变一次,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这逐渐成了 ofo 核心团队的常态。不蜕变,公司就会死,不是像以前那样穷死,而是吃得太撑,直接崩掉。结局,没有区别。

幸好,靠着这股自我蜕变的劲头,ofo 还是挺了过来。面对经验老道的对手,经验相对不足的 ofo 团队并未在车辆生产、城市扩张等业务发展层面掉队。对此,戴威很有成就感,在今年年初获得 D 轮融资时,戴威公开表示,不断自我更新的团队,是投资机构认可 ofo 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补缺进行时

不过,在共享单车领域竞争依旧激烈的现在,去鼓吹 ofo 的成功显然为师尚早。

根据 ofo 方面提供的资料,自去年 11 月进入城市市场后,ofo 已投放超过 250 万辆单车,在国内已覆盖 43 座城市。在这样急行军的状况下,很多精细的问题 ofo 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其中一个极为显著的问题便在于定位。

由于缺乏车辆定位,ofo 在用户寻车、集中调度、数据搜集及应用上存在一定劣势。不仅如此,此前上海质监局还出台了一份《共享自行车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稿要求共享单车必须具备 GPS 定位系统,仅这一项,就足以将 ofo 平台的大部分车辆拒之门外。虽然意见稿当前并不具备法律效应,但其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起到的指向性作用,依旧不容忽视。

这一系列原因很有可能意味着,ofo 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定位车的推进进度。

戴威告诉腾讯科技,这一举措早已被提上日程。目前,ofo 已经开始较大范围的进行定位车测试;从比例上讲,2017 年全年投放的小黄车绝大部分都会是定位车。

另一方面,该投放多少的问题,也是 ofo 一直在探索的答案。事实上,部分地区曝出共享单车泛滥成灾、影响正常出行,使得共享单车泡沫的论调甚嚣尘上。

不过在戴威看来,当前离 " 泡沫 " 还为时尚早。" 对于单车市场,存量和增量都要看,先看存量,中国市场里的存量 6 亿多辆,即便 ofo 生产了两三千万辆才占 5%",而这也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考虑的因素;此外,第二个是每年全球新增 1 亿辆单车,中国新增只有 2 千万左右,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共享单车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但即便如此,共享单车还是出现了一些泛滥成灾的问题,这在戴威看来,并非由于市场饱和,而是因为运营的改进空间还有不小。

由于共享单车的投放遵从一定模型,虽然大致的投放数量可用从城市面积、人口来判断,但更精确的数字需要运营," 有时候坡多一点,平一点,可能会有一些差别 "。但这种精细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有可能会逐步解决;与此同时,戴威相信,随着定位车的推进,车辆的更精准调度也会逐渐成为可能。

盈利可期的未来?

即便上述的挑战都能应对,作为一个商业项目,最终还是要回到盈利上。毕竟,如此多投资人的押注,愈加决定了共享单车这门买卖,不可能成为一个单纯的公益项目。

ofo 已经认识这一点。早在去年年底,张巳丁就告诉腾讯科技,ofo 的校园市场部分已经进入了盈利状态。这一消息曾让不少共享单车领域的投资人欢欣鼓舞。这至少可以说明,共享单车在模型上和此前指望烧钱的专车领域截然不同。

" 商业本质最后是数学,如果分别计算一辆汽车资本的投入对应的每单价格的比例,和一辆自行车资本的投入对应的每单的价格的比例,你会发现后者是前者的 10 倍 ",戴威说,资本就看商业模型里利润率是多少,自行车一次一块钱,但它成本低;汽车一次 100,但一辆车往往十几万。

戴威认为,从这个简单的比例上看,就可以明白单车的商业模型很有潜力。

不仅如此,由于共享单车领域人力参与的程度更低,相应的成本也会大幅下滑。

" 共享单车最大的突破在于他的产品服务提供的时候,没有人参与 ",戴威说。在他看来,外卖不可能自己飞过去,打车不可能无人驾驶,人的成本很高,且对人的需求是跟着订单严格对应的。在共享单车的模型里,虽然需要调度师傅和修车师傅,但一个师傅可以管几百辆,效率高太多。

由这两个层面,戴威认为,共享单车会是一个 " 接近于 10 倍于传统 O2O 行业效率和利润率的行业 "。

不仅如此,除了用车费,共享单车带来的大量数据,将来也会为其带来庞大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随着定位车的逐步上线,ofo 的数据必定会越积累越多," 我们是一个普惠到老百姓的产品,可能以后有几亿用户,这么大的用户量,对应带来的价值,我相信一定是存在的 ",戴威说。

而这一愿景,与戴威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十分契合," 在第一次创业时,我就说做一个影响世界的公司,就像是 Google 一样 "。虽然后续经历了太多波折,但这个愿望现在又愈加强烈了 ------ 这个一度认为自己浮夸的男生,又重新做起了属于自己的梦。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