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20年繁荣走到大衰败!

 如果你还在谈「台湾经济奇迹」,听的人可能满脸问号。台湾如何在短短20年内,从「奇迹」走向「大衰败」。

大衰败的几个表现:

政府依靠政策促进经济的能力越来越差,失败的地方非常多;

企业大型化、财阀化,获利情况却很差;

中小企业被压缩,家族化越来越严重。」

如果现在有人说「台湾经济奇迹」,听者一定满脸问号,「Are you kidding me?」

1990年代之后,台湾面临大转型,自由化、国际化、台商纷纷转投大陆,大环境的大转变,却很少有经济、社会方面的研究,摊开来看,这20年台湾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发现,台湾面临非常多的状况:国家促进经济的政策能力越来越弱,失败的地方非常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获利情况却很差;中小企业被压缩,家族化越来越严重。

台湾成为一个典范,但是不光彩的典范,从「奇迹典范」,走到了「衰退典范」。

▋ 台湾还是中小企业为主吗?恐怕不是。

日本最大的企业丰田,员工数大约44万人,而台湾鸿海已经有130万人,鸿海的员工规模是丰田的2倍多。当台湾企业大到可以用极大规模去并购上游,这是一个很新的现象,跟过去的刻板印象有所落差。

台湾前10大企业,平均员工数达到20万,就算扣掉鸿海,还是平均10万人左右。

台湾也有财团垄断!

这是在短短10年、15年内发生的。在全世界,台湾的规模变化应该是全世界数一数二。

海外竞争,反过头来影响资本形成!台湾地区资本集中化的速度,远比想像中的快,甚至比资本主义历史上遇到的很多案例都要来得快。

当我们讲韩国都是大集团垄断的同时,台湾并没有好到哪里去。鸿海营收占GDP 22%,跟三星一模一样。20年来,前10大企业集中度,由25%成长到40%以上。

出口也靠大公司,以出口产值来看,在1987年,78%是中小企业,到了2004、2005年,比例只剩18%,表示有其中有六成已经大型化了,要不就是中小企业被大型企业吃掉了,要不就是它们本身大型化,超过中小企业门槛。(见下表)

▋ 「叶克膜经济」——过度依赖外部

台湾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外部。台湾接单,但在海外生产的模式仍旧没变。

这个三角贸易可以比喻是「叶克膜经济」。叶克膜,就是“人工肺”,体外循环保病人的命。

台湾经济,就是“人工肺”经济,经济有一大块,是绕过外面再进来的,因为整个循环系统是外生的,对台湾境内的经济帮助不大。你把呼吸器拿掉,可能先崩溃,可是不拔管,境内产业链就不健康、不完整。

这个叶克膜经济的状态,已经维持了大概15年。

台湾的体外经济有多大?运用500大集团的数据,估出来是,台湾500大集团中,目前有三分之一的营业收入,来自于我们大陆,在2012年到2013年的大陆经济衰退(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时候,大陆经济增长乏力的时候),就导致台湾整体企业集团的衰退。

台商选择来内地建厂或者招人,很明显的就是为了追逐低工资,低成本,但这拯救不了台湾企业的低毛利率。

迅速膨胀规模,作为生存手段是有效的,但是若想追求更高利润率、单靠规模提升,基本上是没有太大作用的。(见下表)

这也没有什么对错,就是求生的本能而已,跟恐龙变大一样。但是,对台湾产业界遗留下来、真正能够回馈到本土的,非常少。

从员工雇用状况可以看出,台湾企业在海外(包括内地)创造的雇用人数,远远超过在台湾。

500大集团目前在海外的员工数是250万人,可是在台湾省内只雇了150万人,以员工的依赖程度来看,在内地的部分,大概是台湾的1.7倍左右。根据估算,在内地每雇用29人,在台湾就少雇用1个人。

图片说明:来大陆寻找低廉人工的台湾企业,规模提升了,但是获利率仍然微薄

▋ 阶级固化,专业人士终究敌不过富二代、官二代

全球化过程有赢家、有输家,现在事后回去看,台湾经历全球化的过程,应该要有社会安全网,去照顾全球化过程成为输家的那群人——我们在这部分可能没有做得很好。

台湾过往的政治经济环境比较特殊,政府倚赖大企业家族,给了他们非常多的优惠,政商之间的关系就是:你给我忠诚,我给你特许。

到了90年代转型时,因既有的规模经济优势和政府的庇护,所以在转型过程中,这些大企业不仅没被转型,反而可以持续扩张。

这种关系很紧密,即使政党轮替也很难撼动。

而谁来维系这种金木的联系呢?外来的高级经理人自然是信不过得了,所以,专业经理人就是不敌富二代,接班是血缘决定的。

无法接班,不如去创业吧?3400万台币(约合人民币750万)这个门槛,是目前创业者面对的现实。

台湾所有公司登记平均资本额高达3400万台币,30年来大约成长了7倍,这意味着很多小企业都死掉了,要想存活下来,最好要有3000多万台币的资本。

这迅速成为创业门槛,马上成为社会流动、阶级的问题。

由从业身份的数字来看,台湾雇主人数比例下滑,老板越来越少,资本越来越集中化。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被雇佣者,向下流动的趋势是很明显的,这更加激发阶级意识。(见下表)

过去几年做的社会变迁调查,阶级意识是越来越上升的,劳工阶层认同越来越强,1997到2000年开始变了,这之后劳工阶级中自认是工人阶级的,是台湾人口的多数。

现在大概将近四成的人,觉得自己是工人阶级,中产阶级现在从45%萎缩到27%,自以为是中下阶级的比例也在上升,从15%到22%。(见下表)

这表示有非常强的阶级意识,我是哪一边、你是哪一边,泾渭分明。

▋ 政府如何改革都错,减税,只会加速资金外流

台湾信奉新自由主义,所有政策、财经官僚的脑子都是这一套。

用佛里曼的讲法很简单,就是世界是平的。这是很好的口号。他讲得很清楚,所有生产要素都要自由流动。所以,政府都不要管这些生产要素了,不要介入这几个市场、土地市场不要管、劳动力市场不要管;最低工资最好不要设立,有的话也不要提高;工时不要管,让劳资双方决定,投资不要管。

台湾经济早期发展时相信,有一些能力很高的官僚,制定高瞻远瞩的政策,就能让台湾发展。这是早期很强调官僚能力的解释模型,可是到了90年代以后,一个一个去检查,很多都是失败的。

检讨过去20年台湾的一些政策,包括生物技术、两兆双星,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虽不能一巴掌拍死,但大部分是失效的,没有达到预期成果。

我们很难相信:依靠掌权者一己之力,就有办法制定符合一切的经济政策。

但越来越多自由化的研究发现,自由政策没有效。以往说,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起来之后,会发生涓滴效益,一旦开放贸易,就会有一堆农民跑去当工人,他们工资会上涨,大家都吃到肉、喝到汤——但这些都没有发生。

减税也没有效。过去新自由主义的讲法是:退税给厂商,厂商比政府更知道要投资在什么产业,它会帮助到国内的市场跟产业的就业。

可是,台湾的现实是,你越减税,资金外流速度越快,每次退税,资金都没有留在境内。国家退税,企业在全世界投资是企业的事。明显的例子是,当年减税,隔年度台湾资金外流速度加快。

▋ 提高富人税,把钱投资在创新

面对未来该怎么办?一定要恢复税基、提高富人税。

台湾的税收负担率(政府税收占GDP比例)只有约12%,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近35%的水平。

所以如果不恢复税基,很多投资都不能做,连基础建设更新都有困难。

接着要想办法把每一笔税收,引进到产业创新里面去,而不是纯福利的净支出。这就好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总之,台湾的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一下子就实现突破。

我奉劝菜总统好好思考思考,如何发挥台湾原本就有的利基,同时拉拢厂商,造福百姓,实现创新,稳定发展。

还有,搞好和大陆的关系,大陆经济发展这么强大,强大的磁吸效应,饶是绕不开的。这么大的市场如果台湾要放弃,那是无论如何都弥补不来的。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