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结束百年 斐迪南大公为何遭斯拉夫民族主义者杀害

萨拉热窝事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闻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事人默默无闻。在公共舆论里,斐迪南大公是一个脸谱化的反派,除了欺凌弱国塞尔维亚,大众对他所知不多。

其实斐迪南在私下里随和,为人正派,爱上了家境贫微的妻子,对她极度宠爱,属于绝种的痴情好男人。于公而言,他勤于政务,能力中上等,虽然才智并非一流卓越,但也足够胜任统治者的角色,管理庞大的帝国。

15个民族,系于君主一身

奥匈是一个古怪的政治实体,是各方政客协商谈判的产物。弗朗茨·约瑟夫皇帝(Franz Joseph I,1830年-1916年)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震荡,1866年普奥战争的败绩后,被迫赋予匈牙利自主权。奥地利和匈牙利有各自的国会、首相和法院,外交内政的重大决策需要两个政府共同商议。

学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打了一个比方,奥匈像是个双黄蛋,维也纳和布达佩斯是两个核心,周边的十多个小民族仿佛蛋清,哈布斯堡君主制作为外壳,起到保护作用。

奥地利的国家观念形成得比法国要早,法兰西直到大革命期间才有了祖国的概念。因为法国的土地连成一片,江山大河为自然疆界,身处其中的人感受不到祖国的存在,就好比鱼先天生活在水里,感受不到水的存在。

奥地利不一样,它的版图不规则。哈布斯堡家族从中世纪起开枝散叶,通过征伐、分封、联姻等手段,把零碎的采邑整合到一起,名义上奥地利还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哈布斯堡家族同时兼管匈牙利、波西米亚等国,如此复杂的国家机器,风俗各异的族群,只能通过君主制的纽带来维系。

近代哈布斯堡家族徽章,每一块纹章代表一块封地,双头鹰为家族标志

更为艰险的是,弗朗茨皇帝缺乏保守党和教士两个传统右派盟友,前者因为政党选举不发达,未能壮大,后者受制于奥匈的特殊国情--境内有东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东仪天主教众多派别,稍有不慎,教派摩擦的小火苗点燃为燎原烈焰。因而奥匈虽有君权神授的,天主教会却没有特权。

法兰西无论在帝制还是共和时期,信天主教的法兰西民族都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而奥匈的第一大族群,日耳曼人仅占总人口的23%。其中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厌弃文弱的哈布斯堡,希望并入铁血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东正教的斯拉夫人则心向俄国、塞尔维亚。

19世纪末,奥匈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省份(以下简称波黑)后,采取了温和渐进的土地改革,解放了4万多名农奴。200所小学拔地而起,让塞尔维亚的儿童念得起书。政府投资建设交通网,引入技术最先进的山地铁路,本杰明·卡罗伊总督任职时期(1882-1903年),波黑的工业产值位居巴尔干半岛之冠。

司法公正、经济自由化与开明专制构成了维也纳的统治基调。一个生活在哈布斯堡治下的塞尔维亚人或许没有积极公民权,但收入、教育水平要比生活在塞尔维亚王国更高,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亦如是。

开发巴尔干的边疆政策,客观上推迟了议会民主制,塑造了大众托利主义。这种政治理论强调,普罗大众看似粗野难驯,实际上忠厚可靠,是潜在的保皇党。因为朴实的农夫对贵族有先天的尊敬,不像维也纳的市民,脑袋里想着"平等""博爱"这些虚伪的西方自由观念。

奥地利的中产阶级富庶已久,进而谋求参政权,外省的臣民靠中央的政策刚过上好日子,对皇帝感恩戴德都来不及。1848年革命的失败就是克罗地亚人组成的军团,平定首都的起义市民。

1909年斐迪南访问匈牙利的时候,附近农民跑来观看皇家威仪,却被当地警局隔得远远的,大公非常不满。1914年他视察萨拉热窝,特意叮嘱不需重兵戒备,不设立隔离线,显得亲民随和。也正因把守不严,刺客普林西普得以近距离射杀斐迪南夫妇。

围观群众看到尊贵的王子惨死后,愤怒地把普林西普揍了一顿,充分表明了波黑人的保守立场。哈布斯堡的君主不仅是奥地利人的皇帝,也是捷克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诸弱小族裔的保护者。15个民族的共同体,系于君主一身。捷克斯洛伐克的国父爱德华·贝奈斯,在1908年说:"如果有人预言奥匈帝国瓦解,我根本不信。"

弗朗茨约瑟夫皇帝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